Lw725

东大学生寒假进上海,探索长江口生态变迁

时间:2025-03-02 11:48:28   来源:网络   阅读量:5662   会员投稿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

团队原计划在华师大咖啡馆采访华东师范大学爱鸟俱乐部的负责学生,但是在由北门前往咖啡馆的路上遇到了社团指导老师苏振兴老师,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在原计划之外参观了生物博物馆。

图 19 苏振兴老师正在向团队介绍馆藏林鸟标本

基本信息

 生物博物馆始建于1952年,2004年迁到闵行校区复展。收藏有各类生物标本约20万件,除鸟类、昆虫类、哺乳类、两栖类、鱼类、无脊椎动物等动物标本外,还包括种子、蕨类、苔藓、藻类等多种植物标本。其中的鸭嘴兽标本,为全国仅有的三件之一,而大熊猫、金丝猴、中华鲟、扬子鳄、朱鹮、太阳鸟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标本也有100余件。标本藏品中还有数十种“模式标本”(即人类第一次定名的标本)。馆内还备有丰富多样的生物多媒体录像,可以帮助参观者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动植物标本“背后的故事”。

鸟语花香的宝库——华东师大生物博物馆

属于珍稀标本的世界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作为中国高校中馆藏最为丰富的生物博物馆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收藏。其馆藏涵盖鸟类、昆虫类、哺乳类、两栖类、鱼类、无脊椎动物等动物标本,以及种子、蕨类、苔藓、藻类等多种植物标本,标本总数达数万件。值得一提的是,馆内还珍藏着大熊猫、扬子鳄、朱鹮、太阳鸟、鸭嘴兽等多种珍稀动物的标本,具有极高的科研和教学价值。

图 20 馆藏的极珍贵鸭嘴兽标本 20世纪于集市上意外购得

在馆藏中,鸟类标本的数量尤为突出,这主要得益于已退休的鸟类学家唐思贤副教授的贡献。唐思贤副教授出身于中国南方地区鸟类学世家,其家族在鸟类学研究和标本制作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他的努力下,生物博物馆收藏了大量制作精良的鸟类标本,为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源。

图 21 馆藏的珠颈斑鸠标本

探秘生物多样性宝库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的科普活动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形式,展现了其在公众科学教育领域的独特价值。博物馆依托其丰富的生物标本资源,定期举办生命科学主题展览,通过珍稀动植物标本、古生物化石等展品,向公众直观传递生物学知识。这些展览不仅展示了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还深入介绍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了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图 22 博物馆依托生命科学学院组织夏令营活动 图源 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

此外,博物馆经常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科普讲座,内容涵盖生物多样性保护、遗传学进展、生态平衡维护等前沿领域。这些讲座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专业科学知识普及给公众,并通过互动问答环节增强参与性,取得了良好的科普效果。

在传统展览和讲座的基础上,博物馆还积极探索创新形式,如组织科普剧表演和科学实践工作坊。科普剧通过生动的表演形式,将科学原理融入剧情,寓教于乐;科学实践工作坊则让参与者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进一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公众的科学文化生活,也为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作出了积极贡献。未来,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可进一步扩大活动覆盖面,优化活动设计,以更好地服务公众需求,推动科学普及事业的发展。

图 23 苏振兴老师代表博物馆向团队赠送的物料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上海的第一天下午,团队在采访完吴巍高级工程师之后,由保护区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带领,前往东滩自然保护区参观。

图 24 团队成员在东滩湿地石碑前合影

基本信息

崇明东滩湿地以其独特的生态价值和丰富的鸟类资源,长期以来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外专家在东滩开展了大量研究,为保护区的建立奠定了科学基础。上海市农林局于90年代初牵头组织专家进行建区论证,最终于1998年获批成立“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并于1999年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崇明东滩的保护工作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1992年,东滩被列为《中国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中的A2级湿地生态系统;1999年,被纳入东亚——澳大利西亚涉禽保护区网络;2000年,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国重要湿地名录;2002年,被列为中国优先保护的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这些举措凸显了东滩在国家生态保护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为进一步夯实保护基础,华东师范大学等机构于1999年至2001年开展了科学考察,为2002年崇明东滩列入《拉姆萨尔公约》国际重要湿地提供了重要支撑。2005年,东滩成功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域。2006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为全国51个示范自然保护区之一,并纳入国家重点建设规划。

2024年,崇明东滩湿地以其卓越的生态价值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标志着其保护与管理迈入全球化新阶段。这一历程展现了崇明东滩从地方保护到国际认可的重要蜕变,彰显了中国在湿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卓越贡献。

图 25 东滩湿地大门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调整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通知》(林函保字〔2020〕67号),保护区位于东经121°50′~122°05′,北纬31°25′~31°38′,总面积为241.55平方公里。保护区划分为三个功能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其中,核心区面积183.7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6.08%,是海三棱藨草植被集中分布区域,为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主要保护对象(5类鸟类类群)的栖息地、觅食地和越冬地,实行全年严格保护。

图 26 保护区功能区划图 图源 东滩保护区

基本信息

严格的保护管理

崇明东滩湿地,作为大自然的瑰宝,正以一种精细化的方式接受着保护。为了确保这一片湿地的生态安全,湿地被科学地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实施着不同的保护管理措施。核心区,是湿地的“心脏”,这里实行全年无休的严格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允许进入,确保了鸟类栖息地的完整性。这里,宁静与自然共生,每一寸土地都在为生态提供最原始的庇护。

缓冲区的管理则略有不同,虽然依旧保持着高度的保护性,但这里允许有限的科研活动,科学家们可以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对生态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在实验区,这片土地被赋予了更多的探索与利用空间,可以开展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等非破坏性活动。这样一来,既能保护湿地的生态功能,又能在适当的范围内利用它的价值,实现生态与发展的和谐共存。

图 27 受吴巍工程师邀请 团队在审批通过后跟随工作人员深入缓冲区考察

为了确保这些管理措施的落实,陈家镇还建立了专业的巡护队伍,队员们穿梭在湿地的各个角落,定期进行巡查,防止非法捕鸟和湿地破坏等行为的发生。无论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是夜晚的寂静时刻,巡护队员都始终守护着这片宝贵的湿地,确保每一寸土地的生态安全。他们的身影,是湿地健康的守护者,是自然与人类之间的一道坚固屏障。

生态修复工程

在对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的治理过程中,生态保护团队开展了大规模的清除行动。采取了物理清除和水位调节等手段,力求在控制互花米草扩张的同时,恢复湿地原生植被。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遏制了互花米草的生长,逐步恢复了当地生态平衡,为候鸟提供了优质的栖息环境。

为了优化水鸟栖息地,相关部门在人为打造高潮位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了多个浅水区和湿地岛屿。这些人工栖息地的建设为不同种类的水鸟提供了适合的觅食和休息空间,确保了它们在迁徙季节能够得到必要的栖息支持。

同时,为了恢复湿地的水文连通性并保证水生生态的健康,相关部门对河道进行了疏通,调节了水位。通过这些举措,湿地的水系得到有效连接,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得到了进一步保障。

图 28 远眺2015大坝 该大坝是用于隔离内外调节水位的关键工程

科研与监测

在崇明东滩的生态保护工作中,华东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参与了长期的科学调查与监测。他们在区域内开展了对水鸟、底栖生物、植被等生态要素的研究与监测,积累了大量数据,这些成果为后续的保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确保了保护工作的有效性。

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监测系统的建设也成为重要的一环。利用遥感技术、无人机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相关部门建立了“天空、地面、海洋”一体化的监测网络。这一系统能够实时监控鸟类的活动情况和湿地环境的变化,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

图 29 园区内的客流量监控大屏

图 30 保护区管理处内的监控大屏

在物种保护方面,针对黑脸琵鹭、勺嘴鹬等重点保护物种的栖息地需求和迁徙规律,研究人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基于这些研究成果,相关部门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保护措施,旨在为这些珍稀物种提供更好的栖息条件,保障它们的生存和繁衍。

社区参与科普教育

为了提升公众对湿地和候鸟保护的关注,多个科普教育活动在区域内广泛开展。当地设立了多个科普教育基地,并通过举办观鸟节、生态讲座等活动,向公众普及湿地生态知识,增强了人们对保护工作的认同与参与意识。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社会对湿地保护的关注度,也加强了生态保护理念的普及。

图 31 团队成员在科普教育基地

在社区合作方面,当地通过与周边社区的合作,推动了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等可持续产业的发展。这一举措不仅有效减少了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干扰,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经济收益,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此外,当地还积极鼓励志愿者参与湿地保护工作,包括鸟类监测和湿地巡护等任务。志愿者的参与,不仅增强了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责任感,也提升了社区成员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为整体保护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

国际合作与政策支持

2002年,崇明东滩湿地被正式列入《拉姆萨尔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标志着其在全球湿地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此举不仅提升了崇明东滩的生态价值,也为中国湿地保护赢得了国际声誉。随后,在2024年,崇明东滩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全球候鸟迁徙路线上不可或缺的关键节点,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国际生态保护领域的地位。

在获得国际认可的同时,崇明东滩积极与多个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例如,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保持密切联系,参与其关于湿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的全球倡议;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伙伴关系(EAAFP)合作,共同研究候鸟迁徙规律,制定区域性保护策略。通过这些合作,崇明东滩不仅分享了自身的保护经验,还借鉴了其他国家的先进做法,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

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崇明东滩湿地的保护工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法规。例如,《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明确了保护区的管理职责、功能分区和禁止行为,为湿地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此外,地方政府还出台了配套的资金支持方案,确保保护项目的顺利实施。

图 32 科普教育基地内的世界候鸟迁飞地图

应对气候变化

针对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威胁,崇明东滩湿地实施了一系列保护和修复措施,旨在增强其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通过恢复原生植被、优化水文连通性和构建高潮位栖息地,湿地的生态弹性显著提升。这些举措不仅帮助湿地抵御了极端天气的冲击,还为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长期稳定提供了保障。同时,科学监测系统的建立为及时评估和调整保护策略提供了依据。

在保护区周边,崇明东滩积极推广绿色能源和可持续生产方式,以减少区域碳排放。例如,鼓励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广生态农业和环保渔业等低碳产业。这些措施不仅降低了人类活动对湿地的负面影响,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可持续的经济收益。崇明东滩的低碳实践为全球湿地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提供了可复制的示范案例。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