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w725

智驾企业抢滩低速无人车赛道,时机已至?

时间:2025-09-16 11:38:40   来源:盖世汽车   阅读量:13733   

在智能驾驶领域,一场新的赛道角逐正悄然拉开帷幕。

9月2日,德赛西威正式发布旗下专注低速无人车的新品牌“川行致远”,并推出首款车规级平台产品S6系列。9月15日,佑驾创新发布旗下无人物流品牌“小竹无人车”,实现从L1到L4的又一次进化,为行业带来全新的车规级无人物流产品。

如果再拉伸一下视角,“全球Robotaxi第一股”文远知行也将业务拓展至无人物流车领域。6月27日,文远知行获得广州市黄埔区首批无人驾驶装备道路测试牌照,旗下无人驾驶物流车Robovan W5已在黄埔区全域开启路测。

从载人到载货,从高速场景到中低速场景,智驾企业的业务边界正在不断拓宽。是什么原因吸引他们入局低速无人车赛道?其中缘由,不仅是物流行业降本增效的迫切需求,更是技术成熟与政策利好带来的发展机遇。

当乘用车赛道陷入“辅助驾驶”同质化竞争时,低速无人车赛道却实现“销量同比翻番”,在快递、环卫等封闭场景率先跑出“第二增长曲线”。这背后,是技术、场景与商业逻辑的深度重构。

随着越来越多玩家的涌入,赛道竞争也日趋激烈,智驾企业能否在这片新蓝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道?

智驾企业为何盯上低速无人车?

今年以来,智驾企业跨界布局低速无人车领域的消息不绝于耳。

9月2日,德赛西威正式推出低速无人车品牌“川行致远”,首发S6飞翼款与S6侧拉门款两款车型,宣告这家座舱与智驾龙头正式杀入末端物流赛道。

佑驾创新小竹无人车T5及T8亮相之后,引发行业高度关注。其中,小竹无人车首款车型T5,货箱空间优化后,车辆能够释放5.5m?容积并实现同级最大载重1000kg,最高续航180km,主要服务于快递城配、商超零售、生鲜配送等细分场景。

T8则拥有8.5m?容积,能够更满足大运量运输需求,最大载重1700kg,最高续航240km,可广泛应用于城配与工业物流,并可深入矿区与港口等更多专业场景。

尽管产品发布时间并不算早,但是佑驾创新在物流领域的布局从未停止。9月3日,公司与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分公司及深圳市东部公共交通有限公司(东部公交)正式达成合作框架协议。

三方合作,将创新公共交通网络与城市配送体系融合机制,构建集约高效的城市货运应用体系,有效减低企业运输成本,探索城市无人物流场景应用。

2025年2月,文远知行发布W5无人物流车。4个月之后,已在广州实现两区全域路测覆盖,展示出自动驾驶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发展潜力。

文远知行的目标也非常明确。全球智慧物流正迎来高速发展期,新的万亿蓝海正在快速孕育,文远知行将在这片商业蓝海中迎风领航。

在业内人士看来,智驾企业之所以纷纷盯上低速无人车,一方面是基于对行业趋势的判断,另一方面则是出于自身业务拓展的需要。

“未来十年智慧出行领域的爆发点,将出现在城市的‘毛细血管’,即最后几公里的物流、环卫、配送服务,正面临巨大的效率提升和智能化变革。”德赛西威董事长高大鹏表示。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电商、快递等行业的快速发展,物流配送需求持续增长,而人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以及司机短缺等问题,使得物流企业对于无人配送的需求愈发迫切。

据行业测算,末端配送成本约占物流总成本30%,其中人力费用占比超过六成。2025年“618”期间,深圳坪山格兰达物流产业园集中投用40余台美团、京东、顺丰无人车进行高峰联调。顺丰方面透露,其无人车队在高峰期整体配送效率提升约30%。行业案例显示,末端短驳环节成本降幅可达40%。

高大鹏直言:“最后三公里的毛细血管网络,是智能驾驶最容易产生商业价值的场景”。

在这样的背景下,无人配送车的出现为物流行业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引入无人配送车,物流企业可以有效降低人力成本,提高配送效率,同时还能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安全风险。

“以快递配送为例,无人配送车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运行,而且在配送效率上要比人工配送高出很多。”物流行业分析师彭闯指出,“此外,无人配送车还可以通过智能化的调度系统,实现最优路径规划,进一步提高配送效率。”

除了市场需求的驱动外,智驾企业布局低速无人车赛道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获取更多的场景数据,反哺辅助驾驶算法。

在乘用车辅助驾驶领域,受数据合规、隐私保护及功能安全等限制,企业获取全域、高颗粒度实际道路数据的成本较高。相比之下,低速无人车多运行在封闭或半封闭园区,交通参与者简单、车速低、法规限制少,厂商能够以较低成本集中采集多场景数据,为算法迭代提供数据支撑。

智驾企业的技术优势能否复制?

相比传统的无人车企业,智驾企业在进入低速无人车赛道时,往往被认为具备一定的技术优势。

以德赛西威为例,作为一家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网联服务领域深耕多年的企业,德赛西威在传感器、控制器、算法等方面都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

据德赛西威副总裁兼川行致远总经理陈俊峰介绍,川行致远S6系列产品实现了六项创新技术的行业首发,包括全车规级开发、智能轴向控制系统、最大爬坡25%、6年30公里电池、全车规级智驾套件及全车智能感知表皮。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也为用户带来了更加安全、高效的使用体验。

同样,佑驾创新在辅助驾驶领域也拥有丰富的技术储备。公司公开表示,其技术路径是从L2+级辅助驾驶逐步向L4级自动驾驶演进,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技术经验和数据,对开发无人物流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佑驾创新进一步表示,前装辅助驾驶的城区场景,与无人物流的使用场景天然重合,比如点到点的固定路线行车功能。

佑驾创新从前装量产业务中积累的海量数据里提炼了经典长尾场景,并针对无人物流场景进行针对性算法优化,帮助小竹无人车以极快的速度生长出了公开道路应对、复杂路况通过、室内外园区自主巡航、作业区自动泊车及主动安全等核心能力。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智驾企业在技术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低速无人车与乘用车辅助驾驶在应用场景、技术需求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智驾企业的技术优势能否完全复制到低速无人车领域,还有待观察。

低速无人车主要应用于封闭或半封闭场景,行驶速度相对较低,但对载重能力、续航能力以及雨雪雾、狭窄土路、闸机口等复杂环境适应性提出更严苛要求。在物流配送场景中,还需与WMS/TMS、云端调度、装卸自动化等环节深度协同,对企业的系统集成能力带来更大挑战。

此外,低速无人车的成本控制也是一个关键问题。以新石器和九识智能这两家无人车企业来说,将无人城配车的价格已经降低至万元级别,九识智能最低裸车价格甚至降到了1.98万元。

由于物流行业对成本较为敏感,如何在保证产品性能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产品成本,是智驾企业进入低速无人车赛道后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成本控制方面,智驾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性价比,以及规模化生产、优化供应链等方式来降低成本,值得行业期待。

赛道竞争日趋激烈,智驾企业胜算几何?

随着智驾企业的纷纷入局,低速无人车赛道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涉足低速无人车领域的企业已有数十家,其中既包括新石器、白犀牛、行深智能等专注于无人车研发制造的公司,也有菜鸟、京东、美团等电商与外卖平台,以及顺丰、中国邮政等物流企业 。

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低速无人车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据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统计,2024年中国低速无人驾驶行业销售规模已达123亿元,同比增长45%;各类车辆销售数量约3.3万台,同比增长34%。

报告预计,2025年销售数量将超4.7万台,销售金额达185亿元;到2030年,销售数量有望达9.5万台,销售金额突破410亿元。

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智驾企业的胜算几何?

在业内人士看来,智驾企业在技术研发、供应链管理、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这些优势将有助于它们在低速无人车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智驾企业在智能驾驶领域积累的技术经验和研发能力,是它们进入低速无人车赛道的重要竞争力。通过将这些技术应用于低速无人车产品中,可以有效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和性能表现。

同时,智驾企业在与整车厂长期合作过程中建立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也能够为低速无人车的生产制造提供有力保障。“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智驾企业可以更好地把控产品质量和成本,确保产品的稳定供应。”分析师彭闯指出。

此外,智驾企业在乘用车市场积累的品牌影响力,也有助于它们快速打开低速无人车市场。彭闯认为,“对于物流企业和用户来说,选择知名品牌的产品往往更有保障。智驾企业的品牌背书,可以降低用户的选择成本和使用风险。”

不过,智驾企业要想在低速无人车赛道取得成功,还需要克服诸多挑战。除了前面提到的场景适配、成本控制等问题外,政策法规的不确定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北京、上海、深圳、杭州、佛山等20余城市已出台低速无人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细则,赋予车辆编码及有条件路权。但是低速无人车仍游离于《道路交通安全法》定义的“机动车—非机动车”二元结构之外,车辆属性、牌照登记、事故责任、保险责任等核心问题尚无统一法规,这是制约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首要因素。

政策法规的完善对于低速无人车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在政策法规的支持下,企业才能更加安心地投入研发和生产,市场也才能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盖世小结

从智驾企业纷纷入局低速无人车赛道的现象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深度融合。物流行业对降本增效的强烈诉求,为低速无人车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智驾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深厚积累,又为这一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赛道的竞争从来都是残酷的。在这片看似充满机遇的新蓝海中,智驾企业虽然拥有技术、供应链等方面的优势,但也面临着场景适配、成本控制以及政策法规等诸多挑战。

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低速无人车赛道已从“技术验证期”迈入“商业化决战期”。当德赛西威、佑驾创新等企业用车规级标准、生态化思维和模式创新重新定义行业时,这场发生在城市“毛细血管”里的智能化革命,或许正在孕育下一个万亿级市场。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